文/石新民
不久前,几位外省同学到苏州游览,她们从卫视“中国气味”节目中,得知富有地方特色的高资“跳面”,很感新奇,向我提出去高资尝尝。我随同同学驱车20余公里,来到高资街道玉书路上的“陈记餐厅”。走入店面,未看到熟悉的掌门人老陈师父,却见他的儿子在卧室里忙着压面、下面、招呼顾客,我幸好陈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传统面艺后继有人了。
所谓“跳面”,是在南京蜚声遐迩的锅盖面基础上,结合当地物产和饮食习惯的一种创新做法。整个制做过程与传统小刀面近似,也是一种小吃纯手工加工手艺。“陈记饭店”宽敞的卧室里,邻近东南墙边有一个长约2米多、宽1米多的大案板,每次手工将瓦钵里的面块揉好后,置于砧板上,烤架上有一根长约3米的木制杠棒,一头在砧板顶头,人则半座在杠棒的另一头,步伐不停地上下一跳一跳的,左右反复来回,通过杠棒碾压面块,面块压平后,再将面块凸起后翻身重复碾压,经过反复碾压的面块,卷到擀面杖上,在砧板上来回滚动,直到很薄的程度,之后用刀削成一段段粗细均匀的拉面。
这些“跳面”下到锅子里,只要一两分钟,起锅后放在面碗里。所用味精是陈家专门熬制的,香醋呈深绿色,但不认为咸涩,热乎乎的“跳面”吃到嘴巴,觉得光溜开胃、耐嚼有力。而陈家煮饭仍然用的是几六年的小锅烧柴草,下下来的拉面非常香,这在城区已很稀罕了。卧室炉灶前还有一口半嵌在地下拿来盛水的深蓝色大缸,半径近2米、深约1.5米,那些老旧生活用品让人倍感浓重的乡土味。
平常我在县城西街小巷尝尝过各类锅盖面,总倍感高资街道上的传统“跳面”味道别具一格。高资街道离城区20多公里,好多居民对高资“跳面”了解不多。最早我尝尝“跳面”是在十五年前,当时,我们厂刚从城区搬迁到高资经济开发区,有当地同学介绍我去吃“跳面”,初次尝尝后,觉得口感顺口,之后便常光顾。近几年我还常陪南京和外省同学来尝尝,她们吃了“跳面”后,都倍感很有特色。十几年出来,我和餐厅的陈师父也熟悉了。据他讲,陈家“跳面”是从他父亲那辈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,陈师父去年65岁,20多岁起就跟随父母学“跳面”手艺,从事面艺近四六年,算上去是“陈记饭店”的第三代掌门人。
按陈师父的说法,做“跳面”很辛苦,全靠体力和方法。每晚下午两点,他便和母亲来到店面,母亲忙着升火、烧水、煎蛋,他则忙着揉面、压面,每一袋20斤大米,从揉面到压制成形要两个多小时,直至五六点钟,天放亮开门营业。店面开门后,街坊、农户来吃面的络绎不绝,老陈夫妻俩每晚要忙到傍晚12点钟才拾掇思忖回去,30多年出来,因长年体力农活,常倍感腹部肿胀。为了将陈家祖传的“跳面”手艺延续下去,几年前,老陈师父把他长辈儿子请来帮忙,传授手艺。
长辈儿子去年36岁,身强体壮,跟随老陈学艺很有慧根,时间不长就把握了“跳面”的制做加工技艺,如今已独当一面挑动了“陈记饭店”的大梁。下下来的“跳面”味道和老陈师父的技艺、口感都差不多。酒香不怕巷子深。2019年夏天,卫视“中国气味”栏目组专程来高资街道“陈记饭店”作过采访。节目开播后,“跳面”的声誉传遍大江南北,我每次向老陈师父谈起此事,他身上总是漏出微笑。
虽然,在古镇湖州的乡里民间,有好多透着浓浓乡土气息的传统小吃:高资的“跳面”、宝堰的“干面条”、大路的“长鱼面”等都是苏州小吃文化中闪耀的章节,它们历经几六年的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,都面临着一个怎样接班弘扬的问题。我倍感像老陈女儿这样的青年人,才能安心故乡、吃苦肯干、精心学艺,难能可贵,很值得社会鼓励和发扬。有这样一些热爱故乡,将历史传统手艺延续的新一代弘扬人,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都是一种宝贵的贡献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发表评论